鄂州市三江港新区 朱君浩
清明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是祭祀先祖、先烈和扫墓的日子,寄托哀思,对逝者的敬仰,让心灵得到感恩、宽慰、净化。然而,清明节后,农村祭祀用的塑料花圈大多未处理回收散落在田间地头,长时间的忽视,造成农田残余塑料大幅度增加,不仅给大小村庄青山披绿、郁郁葱葱的美景造成了强烈的“视觉污染”,而且也给农业带来了一场空前的“花圈灾害”:
一是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塑料花圈属于塑料制品,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塑料制品主要成分是聚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残存400年之久。在农村,塑料花圈祭祀完后,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社会组织和人进行打扫清理,风吹雨晒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严重地影响作物根系的生产发育、水肥的运移,致使作物减产。
二是对动物生存造成较大威胁。未经回收和处理的塑料花圈抛弃在田地或因刮风下雨进入水体中,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许多野生动物啄食塑料花圈,常常误食塑料在胃里无法消化,导致各种病理的产生。
三是对土地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散落在广大的田地之间大量的塑料花圈,仅凭村庄少量的保洁员很难打扫和清理干净,塑料花圈使用完后成为废塑料回收利用价值较低,清理成本较高,而将其填埋,长时间不降解,会导致大片土地被长期占用,加剧了土地资源的压力。
因此,塑料花圈污染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执法检查。加快制定或完善有关法规政策,禁止生产制造、运输、经营、销售塑料花圈等易对农田生态系统污染的殡葬祭祀用品,对违法生产、经营、销售塑料花圈等祭祀用品的由民政、工商、公安等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坚决查收相关物品,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活动,在全社会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对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塑料花圈进行专门清扫和专项整治;加大对各乡镇的环保考核力度,把塑料花圈等污染物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当地环保、国土、规划、水利、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合力推进农村塑料花圈污染治理,让农村的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天更蓝。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渠道,倡导鲜花祭祀、植树祭扫、网上祭祀、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写一段往事等文明方式缅怀先人,告别祭扫陋习,自觉做到不购买、不使用塑料花圈,营造文明祭扫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