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鄂州市委会(2017年4月)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采用标准化运载单元开展运输业务的运输方式,具有减少货损、便于换装等特点。各国都把集装箱多式联运作为提升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如何加快发展我市集装箱多式联运,不仅是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对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概念和优点
集装箱多式联运是一种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通过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实现将货物运送到货主手中的运输方式。这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路、铁路、公路、内河水路以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门到门运输,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便捷的运输服务。
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一)简化包装,大量节约包装费用。使用集装箱可以简化包装,有的甚至无须包装,实现件杂货无包装运输。如平时运送玻璃板,损坏率达 15%,采用集装箱运输,仅损坏 0.2%-0.1%。
(二)减少货损货差,降低运输成本。货物装箱并铅封后,途中无须拆箱倒载,一票到底,即使经过长途运输或多次换装,不易损坏箱内货物。装卸基本上不受恶劣气候的影响,装卸效率高,可提高航行率,降低船舶运输成本。
(三)提高装卸搬运的效率。普通货船装卸,一般每小时为 35t 左右,而集装箱装卸,每小时可达 400t 左右,装卸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集装箱装卸机械化程度很高,所需装卸工人数很少,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二、我市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集装箱运输基本处在空白状态,只有少数几家外贸出口型企业如枫树线业会用到集装箱运输。而本土物流企业基本呈现“小、散、弱”状态,数量虽多,但运输组织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低,缺少适应跨地区、全国性甚至国际性多式联运的大型企业或集团。现有的物流企业使用的设备较为陈旧,标准化程度低,基本不能提供集装箱运输服务,无法满足多式联运需要。传统集装箱运输我们已经落于人后,“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倒逼我们必须抢抓集装箱多式联运蓬勃发展的机遇,早作谋划,跳出传统集装箱运输的洼地,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的跨越式发展。换个角度看,发展程度低也是我们的优势,“白纸好画图”。
三、我市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基础
1、从政策环境来看:
一是交通运输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开展多式联运,明确提出推广先进运输组织形式,要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推进铁路货物集装化、零散货物快运化运输;二是交通运输大部门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完善;三是铁路货运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推进理念和步伐超出了预期。比如:今年,为更快更好地发展集装箱运输,中国铁路总公司相继推出铁路货场为企业自备集装箱提供50天免费堆存期、“重空联运”的自备空箱返回按照重箱标准运价率10%计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四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湖北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要把湖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航空客运和国际货运中心,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产业集群区,全国通用航空发展示范区;五是我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加快空港、陆港、水港等开放平台建设,建成立足长江、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核心枢纽,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环境为我们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创造了机遇,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是顺势而为。
2、从基础设施来看:
市交通运输局统筹发展公路建设、内河航道、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大交通”体系为目标,全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无缝衔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市初步形成了“公、水、铁联运,江、湖、海直达”的现代交通网络奠定了基础。具体来看:
我市已建成四条高速公路:武黄高速、汉鄂高速、大广南高速、鄂州至黄冈高速公路。近期建设高速公路:鄂咸高速;两条国道:京广线和福兰线。三条省道:阳枫线、汽李线和铁贺线;三十四条县道。至2015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46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217公里/百平方公里,每万人公路里程31.5公里,全省第一。
综合交通铁路规划建设初步方案拟建5个铁路项目:鄂州长江公铁大桥、京九武九铁路联络线、武黄城际铁路环线、机场高铁(含轨道交通)、货运铁路专线(疏港铁路)。形成外向型开放铁路网,我市与武黄城际及武九线、京九线等国铁全面贯通,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三江港、武汉阳逻港等开放港区,全面激活临空、临港经济。
鄂州市长江岸线有五大港区:葛店、三江、城区、五丈港、杨叶五个港区,武汉新港鄂州段自然岸线77.6公里,可用1000-5000吨级深水泊位岸线29公里。鄂州拥有良好的水运基础,为公水、铁水、江海联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加上4E级鄂州货运机场的建设,鄂州将成为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条件最优越的中等城市,“公、铁、水、空联运,江、湖、海、空直达”的复合型立体交通网络,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多式联运创新示范城市,这使集装箱多式联运具备了跨越发展的交通基础。
3、从产业集聚来看:
我市传统产业是钢铁、机械设备制造、建材、轻工纺织服装、化工、农副食品加工产业,这些产业基本很少用到集装箱运输。并且外来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形成,集装箱运输发展基本为零。跳出现状着眼未来,根据《鄂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我市将构建传统产业转型、生态产业支撑、临空产业集群的新型产业体系。围绕航空运输形成“一核、两轴、三板块”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核:围绕空港经济区以及鄂城新区打造的临空综合发展核。两轴:临港产业转型发展轴是依托现有临港产业基础推动产业转型;临空产业发展轴是沿线发展临空产业板块,对接东湖高新、武汉主城区以及天河机场。三板块:借助空港运输业打造北部转型产业板块、中部临空产业板块(空港物流、定制服务、贸易服务、生物技术、应急仓储、定制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制造、汽车定制制造)以及南部生态农业板块。到机场建设的第二阶段2030年,机场货运量将达到300万吨,第三阶段2049年,机场货运量将达到500万吨。未来航空城产业呈现以机场物流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扩展的特点,即以物流为核心带动贸易和制造业发展,再带动生产服务功能的配套完善。定位为全球智能定制基地,又临近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及武汉中部金融中心,这些要素禀赋将吸引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国最先进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中部地区最大汽车产业基地、世界级存储器基地、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为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四、我市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对策分析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地位,有力推动长江流域沿江各地开展以铁水联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高速铁路成网运营极大释放了铁路货运能力,催生了多式联运需求。铁路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和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为开展多式联运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将迎来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因此,我市应当抓住时机,综合施策,加快推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
1、切实做好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规划。研究梳理各种运输方式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彻底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从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角度统筹规划,制定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建立多式联运规划统筹工作机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全方位、多层次谋划多式联运枢纽工程。高度重视顺丰机场的长期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预留满足机场及顺丰等主要物流企业未来20年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为航空都市区提供长期发展的保障。在完善港口功能定位、调整运输结构,对港口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未来集装箱多式联运吞吐能力。三江港新区设计了四个集装箱泊位以及相应的堆场、仓库,年设计吞吐量为630万吨,(含集装箱20万TEU)。在调研中,三江港区最大的诉求就是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极大制约了新区发展。在规划中还要考虑统筹港口后方铁路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站场资源,实现港区与后方货运站场在空间布局、集疏运交通、服务功能等方面紧密衔接。
2、培育集装箱多式联运经营企业。阳逻港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港,目前正快速推进铁路班列与江海直达班轮无缝对接,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贯通。鄂州在此港区内。鄂州要抓住机遇,借鉴阳逻港经验,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实现全程 “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的服务方式。鼓励运输企业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共建、风险共担原则,以资本、产品、信息为纽带开展联盟合作,引导和培育集装箱、半挂车以及托盘等多式联运设备租赁市场发展。加大对铁水联运的补贴扶持政策,促进铁水联运班列经营人积极性,降低物流成本。
3、建立跨区域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要积极整合相关资源,打破运输组织之间的信息、服务壁垒,扶持建立跨区域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相关环节与多式联运承运人、海关、国检、口岸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推动多式联运企业向客户、社会实时发布船期、定舱、班列、空车、运价、货物动态等相关信息,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之间多式联运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
4、创新多式联运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完善政府直接投资、贴息或投资补助等支持物流项目的传统做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探索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产业发展基金等模式,解决多式联运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适合多式联运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多式联运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